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
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
是中国人的团圆佳节
中秋节
对中国人来说
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
无论多么忙碌
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
千里迢迢赶回家与家人团聚
这个重要而盛大的节日是怎么来的?
中秋又有何习俗?
快来一起看看吧!
关于中秋节的起源,学界一般认为是起源于上古时期先民的月亮崇拜。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文化深厚源远的民族,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月亮的圆缺变化与农耕时令之间的关系。《尚书·尧典》记载尧帝命令羲、和二氏“历象日月星辰、敬授民时”,就是根据天象尤其是月亮的变化制定农耕历法。
八月十五正值农作物丰收时期,先民完成一年的辛苦劳作,看着充足的粮食与瓜果,心中涌起无限的喜悦与感激,他们认为是月亮按时变化指引人们进行各个步骤的农事活动,是月亮给人们带来充足的食物亦即生存的希望。于是,先民就在秋季月圆之时进行祭祀活动。
然而,中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节日,要到唐宋时期。唐朝初年,便有了“八月十五”这个固定庆祝节日,文人士大夫登楼相会,吟咏圆月,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学界有一种观点,认为中秋节的形成与唐玄宗的诞辰有很大关系。唐玄宗诞辰在八月初五,一说在八月十五,于是就把这天前后三天定为“千秋节”,举国都要休假庆祝。《旧唐书》卷八记载:
八月癸亥,上以降诞日,䜩(宴)百僚于花萼楼下。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,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,天下诸州咸令䜩(宴)乐,休假三日,仍编为令,从之。
“中秋节”明确成为八月十五的节日名称要到宋代。南宋吴自牧在《梦梁录》中描述:
八月十五中秋节,此日三秋恰半,故谓之“中秋”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,又谓之“月夕”。此际金风荐爽,玉露生凉,丹桂香飘,银蟾光满。王孙公子、富家巨室,莫不登危楼,临轩玩月;或开广榭,玳筵罗列,琴瑟铿锵,酌酒高歌,以卜竟夕之欢。至如铺席之家,亦登小小月台,安排家宴,团圞子女,以酬佳节。虽陋巷贫窭之人,解衣市酒,勉强迎欢,不肯虚度。此夜天街卖买,直至五鼓,玩月游人,婆娑于市,至晓不绝。盖金吾不禁故也。
可以看到,宋代时候,中秋节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庆祝的节日,无论贫富,都尽情沉浸在明月的清辉和聚会的欢乐中。人们登楼赏月,聚会宴饮,通宵达旦,政府甚至为此放宽了宵禁的限制。
由明至清,再至当代,中秋节始终作为一个重要节日被传承下来,究其原因,还是中国人对“阖家团圆”的看重与期许。尤其当代,中秋满月最鲜明的寓意已经不再是“丰收”和“长寿”,而是“月圆人团圆”,以月亮的圆满比喻家庭的美满。人们发现追求生活的幸福才是努力工作的最终目的,而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的温馨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,每一个家庭都和谐美满了,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安定。
赏
月
中秋时节,气温已凉未寒
天高气爽,月朗中天
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
民间中秋赏月活动
约始于魏晋时期
中秋之夜
人们仰望天空
将期盼团圆的情思
寄托在那轮明月之中
燃
灯
“燃灯”是又一中秋盛事
邀三五好友
徜徉在花灯的海洋
一盏盏五光十色的花灯
将原本宁静的夜色
装点得分外好看
吃
月
饼
月饼象征着团圆
合家分食月饼
寓意月圆人圆
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。”
也许你不爱五仁爱豆沙
或许你更钟爱枣泥黑芝麻
无论是什么馅
圆圆的月饼
都寓意着圆圆满满
一口咬下
流连于唇齿间的
是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许
中秋是个好时节
澄澈的月光
最易照见倚窗思念的人
当与远方的亲人
共赏一轮圆月
漂泊天涯的心灵
便有了归宿
无论走多远
家
是一轮圆月就能勾起的乡愁
也是一桌好菜就能触发的思念
又是一年中秋佳节
愿你思念的人平安长久
愿有人与你一起赏圆月、共婵娟
愿回到家中的你珍惜当下
愿在外奔波的你有人牵挂
只要心在一起
便是团圆